“高温+花粉”!今年春分,你要特别注意了!

2025-03-20


图片



图片

     “春分雨脚落声微,柳岸斜风带客归。”当春风轻柔地拂过大地,吹绿了枝头的新芽,吹皱了平静的湖面,我们迎来了春分这一充满诗意与希望的节气。

     但据气象北京报道3月18日开始,北京以晴到多云为主,气温起飞,一路飙升,尤其22日白天,最高气温升至24℃左右,但昼夜温差大,早晚寒凉,春捂不可少!

图片

01

为什么要春捂?

    俗话说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,医学研究指出,春季,尤其是3~5月,是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高发期。

    春季气温回暖,但早晚仍比较冷,昼夜温差明显,多地还可能遭遇“倒春寒”,容易让血管吃不消,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。

    低温环境下,人体会通过收缩外周血管来减少热量散失,致使血压升高,增加心脏负荷;寒冷还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,导致血栓形成。

图片

    春季气温起伏属于正常现象,但这可激活人体交感神经系统,导致血管痉挛、血压剧烈波动,增加心绞痛、急性心梗及脑卒中的发生风险。

    再加上春季呼吸道感染疾病高发,心血管病患者一旦患病,可发生炎症反应,加重心脏负担,诱发心力衰竭。

    临床观察显示,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、老年人、有冠心病或脑卒中病史者,受血管弹性下降、基础疾病影响,对温度变化的耐受能力差,更需重视“春捂”。

图片


02

花粉来袭!

   本周气温将急剧升高为花粉传播创造有利条件!北京市今春花粉高峰期已提前来到周中连续多日花粉达400粒/千平方毫米以上的高浓度不少市民已开启“眼睛发痒、鼻塞流涕、喷嚏不停”模式!

    许多人可能会疑惑,为啥生活中几乎不接触花,还会出现花粉过敏?其实,春季花粉过敏的“元凶”不是美丽鲜艳的观赏鲜花,而是通过风媒传授花粉的树木类植物。自然界的花粉传播主要分为风媒和虫媒两种形式——

      桃花、樱花等通过虫媒传授花粉,通常不容易引起过敏;

     杨树、柳树、柏树等通过风媒传授花粉,更容易在春季引起花粉过敏。

图片

特别注意人群:

    正常情况下,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,如细菌、病毒等,同时对自身组织保持耐受。而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一些通常无害的物质(如花粉、尘螨、某些食物等)产生的过度免疫反应。这三类人群尤其要注意:

    对于过敏,整体来说青壮年相对高发。这个年龄段的群体,免疫力比较强,但户外活动比较多,接触过敏原的概率也更高。

    幼儿园小朋友,容易对室内过敏原过敏。

    中老年人群,因为慢性病用药增多,出现药物过敏较多。

图片


03

如何预防?

    按往年数据来看,我国大部分地区花粉浓度约在3月中下旬达到高峰并将持续到5月。过敏人群想要预防或减轻不适,最主要的就是不接触过敏原,一个字“躲”——

    在花粉季节,尽量避免到花粉浓度较高的区域。

    春季中午和下午是室外花粉浓度较高的时段,要尽量避免外出。出门时做好防护,比如佩戴口罩、硅胶保护套眼镜,穿长袖衣裤等。

在家里,尽量关闭门窗,可以使用空气过滤或净化的设备来降低室内的花粉浓度。

     外出开车时不要开窗,通风模式可以选择内循环。

     外出回家要及时脱掉外衣并清洗鼻腔。

图片

04

特别注意

    做好预防要比出现过敏症状后再治疗更有效。对于有明确过敏症状的患者,一般建议在春季花粉季节前至少2—4周开始使用预防性药物。

    很多人出现过敏症状后选择“扛着”,认为等过敏季过去,症状就消失了,这种做法其实不可取。如果过敏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,应及时就医。

图片



分享